讲座回顾 | 功能核酸纳米药物在急性肺损伤ARDS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4日

讲座回顾


功能核酸纳米药物在急性肺损伤ARDS中的应用研究

1.png


主讲人简介


钱航,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重大呼吸疾病精准诊疗与防控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老年医学专委会委员,厦门大学-美国普渡大学联合培养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核酸纳米材料药物递送在肺损伤/ARDS、肺癌等重大呼吸疾病防治及机制方面的研究工作。入选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项目(2021);获得重庆市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庆市面上项目7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共同)在Chem. Soc. Rev., Adv. Funct. Mater., Small, Biomaterials, Bioact. Mater., Chem. Sci., Adv. Healthc. Mater.等主流SCI期刊发表论著3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302.4;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件;担任《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通讯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Nat. Commun., Adv. Sci.等期刊审稿人。


主要内容


讲座首先剖析了ARDS的治疗困境。作为一种高病死率的急性弥漫性炎症性肺损伤,其病理生理核心是过度炎症反应,这使得精准抑制炎症级联成为关键治疗策略。然而,临床上目前缺乏针对病因的特异性药物,现有主流抗炎方案如糖皮质激素、IL-6受体拮抗剂等,不仅疗效有限,还伴随免疫抑制风险。加之药物递送方面普遍存在的生物利用度低和脱靶毒性问题,共同构成了当前的治疗瓶颈。因此,开发能够实现靶向递送并兼具多机制协同作用的新型治疗平台,成为迫切的临床需求。

继而,讲座重点探讨了DNA纳米载体作为突破这一困境的潜力方案。DNA纳米载体天生具备可编程靶向、基因/药物共载与ROS清除等多重优势。值得关注的是,讲座指出了传统依赖镁离子的DNA组装方法在生物酶稳定性和功能化方面的局限性,并由此引入了一个创新策略:利用内源性生物大分子介导DNA进行“非传统”组装,从而构建功能更强的复合纳米载体。该策略在提升靶向性、实现响应性释放以及协同治疗方面展现出显著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