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卞修武院士团队揭示生酮膳食借助肠道菌群发挥抗胶质瘤作用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4日

近日,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金凤实验室卞修武院士团队在Cancer Cell发表了题为“Ketogenic diet inhibits glioma progression by promoting gut microbiota-derivedbutyrate production”的研究论文,系统揭示了KD通过重塑肠道菌群增加丁酸生成而抑制胶质瘤进展的作用机制,为KD抗胶质瘤作用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1.png

生酮膳食(Ketogenic diet,KD)是指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适量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素的配方饮食。一般认为,人体通过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而进入“生酮状态”,迫使体内“燃烧”脂肪来提供能量,从而可能产生减肥、干预癫痫和2型糖尿病进展等功效。胶质瘤是人脑最常见的神经上皮肿瘤,其弥漫性生长、广泛侵袭和复发耐药是恶性生物学行为的病理基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因此,探寻胶质瘤治疗新靶点和干预新手段有重要意义。已有实验显示,KD对恶性胶质瘤具有营养治疗作用,但由于缺乏足够证据且机制不清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团队首先经过人群研究发现,产丁酸菌特别是R.faecis的减少与丁酸降低是胶质瘤患者肠道微菌群结构和代谢的典型特征。然后在不同小鼠胶质瘤模型中发现,利用抗生素处理或无菌荷瘤小鼠促进了肿瘤生长并缩短了生存时间。健康对照组的粪便菌群移植(HC-FMT)或R.faecis单菌移植抑制了抗生素处理或无菌小鼠中胶质瘤的恶性进展。HC-FMT或R.faecis可显著增加无菌或抗生素处理荷瘤小鼠粪便、血清和肿瘤中的丁酸水平,进而减轻由抗生素干预或无菌小鼠引起的胶质瘤肿瘤恶性进展;同时发现,外源性补充丁酸也有相似的作用。利用SnRNA-Seq和流式细胞分析,发现HC-FMT、R.faecis和丁酸在胶质瘤中诱导了小胶质细胞(TAM-MG)的肿瘤抑制表型,而对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没有明显作用。

团队进一步采用他莫昔芬和白喉毒素处理CX3CR1CreERT2/+:R26iDTR/+小鼠以特异清除TAM-MG后,抗生素、R.faecis或丁酸对胶质瘤进程均没有显著影响。机制研究发现,R.faecis或丁酸可改善无菌小鼠或抗生素干预引起的TAM-MG中caspase-3的失活。利用CX3CR1CreERT2/+:CASP3flox/flox小鼠条件敲出TAM-MG中的caspase-3,可显著抑制R.faecis或丁酸诱导的TAM-MG的肿瘤抑制表型及肿瘤生长减缓的效应。体外实验也证实,丁酸可显著抑制胶质瘤细胞上清引起的小胶质细胞IL6的释放和iNOS的减少,沉默caspase-3后可逆转丁酸的上述作用。以上结果表明,R. faecis是调控胶质瘤进程的核心细菌,其通过增加丁酸生成,而特异激活小胶质细胞中的caspase-3,诱导小胶质细胞的抗肿瘤表型,从而抑制胶质瘤进程。

在此基础上,团队进一步研究发现KD可重塑胶质瘤荷瘤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尤其是富集A. muciniphila,增加丁酸水平而激活TAM-MG中的caspase-3,促进TAM-MG的肿瘤抑制表型,从而缓解荷瘤小鼠的肿瘤恶性进展。利用抗生素处理、条件清除TAM-MG或敲出TAM-MG中的caspase-3,可显著抑制KD的抗胶质瘤效应。此外,丁酸、A. muciniphila、R.faecis或A. muciniphila+R.faecis能减轻抗生素干预或无菌小鼠对KD诱导的TAM-MG中caspase-3激活、IL6降低和iNOS增加的抑制作用。最后作者发现,KD是通过促进mucin-2表达而增加A. muciniphila丰度,进而促进A. muciniphila降解mucin-2产生乙酸;而乙酸为R. faecis提供充足的底物,最终促使其产生丁酸。

既往有关KD抗胶质瘤研究多聚焦于酮体对瘤细胞的直接效应。实际上,肿瘤细胞本身也可利用酮体,这提示KD抗瘤的“生酮效应”可能存在直接效应以外的关键机制。古有“药食同源”之用,今有“脑病肠治”之理。本研究从人群、动物和细胞三个层面阐释了生酮膳食对恶性胶质瘤的治疗机制,即“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脑小胶质细胞”轴在KD抗胶质瘤治疗中的关键机制。这一研究结果不仅为KD抗胶质瘤作用和方案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也为研发靶向干预肠道菌群的精准营养治疗策略提供了新途径。

2.png


《Cancer Cell》创刊于2002年,是一个综合性的癌症研究期刊,由细胞出版社出版。该期刊旨在发表原创的癌症研究论文,涵盖了癌症的生物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治疗学等各个方面的研究。最新影响因子48.8,位列JCR Q1区,是肿瘤学领域的顶尖期刊。期刊致力于为全球科学家、临床医生及药物研发人员提供最高水准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肿瘤学领域的知识传播与创新发展。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访问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cel.2025.0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