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9日—11日,“科学与中国——千名院士·千场科普”重庆行活动顺利举办,季维智、李劲松、顾宁、时玉舫,杨永广、曾凡一、李伟、王继厂、郝捷等院士专家走进机关、高校、中小学校等开展专题科普活动,线下受众超6000人次。活动搭建了科学家与公众沟通交流的平台,营造了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重庆科技大学
季维智院士
揭秘“非人灵长类与人类健康”
10月9日下午,首场科普活动在重庆科技大学举办。中国科学院院士、昆明理工大学季维智教授以“非人灵长类与人类健康”为题,为400余名师生代表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讲座。季维智院士结合自身43年来在非人灵长类研究领域的深厚积累,以通俗的语言和备受社会关注的案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非人灵长类在衰老机制探索和医学研究中的关键作用。

季维智院士系统阐述了实验动物伦理、胚胎发育、器官再造、干细胞治疗以及疾病模型构建等方面的前沿进展,帮助师生理解相关科学知识。在提问环节,听众围绕脑科学研究、灵长类模型在衰老疾病及常见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等问题踊跃交流。最后,季维智院士以“坚持,努力”四字勉励当代大学生,期望他们在科学道路上持之以恒,不断提升科学素养。

重庆市第一中学校
李劲松院士
解码“从克隆到半克隆”的生命奥秘
10月10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李劲松研究员走进重庆市第一中学校,为千余名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从克隆到半克隆——技术进步引领科学发展”的精彩科普讲座。

李劲松院士以1996年震惊世界的克隆羊“多莉”为例,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传统克隆技术的原理——“如同完整的复印过程”。随后,他引领听众步入更具革命性的“半克隆”技术新纪元,并将其生动地比喻为“智能编辑和重组”。面对生命科学中蛋白质研究的巨大挑战——即传统抗体制备繁琐且半数蛋白质尚无研究工具,李劲松院士再次展现了其前瞻性的科研视野。他提出了一个“脑洞大开”的解决方案——“基因组标签计划”(GTP)。他巧妙地比喻道:“这好比打造生命科学研究的‘北斗导航系统’。给蛋白质戴上标准化‘标签’,我们就能快速定位它在机体内的位置、相互作用及动态变化,极大地简化研究难度。”李劲松院士结合自身经历,鼓励同学们保持好奇,勇于探索创新,赢得现场热烈掌声。

重庆市第一实验中学校
时玉舫院士
干细胞传奇:驯服炎症,开启修复
10月10日上午,欧洲科学院院士、苏州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时玉舫教授走进重庆市第一实验中学校,为全校1200余名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干细胞传奇:驯服炎症,开启修复”的科普讲座。

当身体拉响“炎症”警报,我们通常视其为需要清除的敌人。然而,在顶尖科学家眼中,这片微观战场蕴含着生命自我修复的终极密码。时玉舫院士从前沿的干细胞科学入手,生动阐释了干细胞如何像“智能药物”般精准调控炎症,并分泌信号分子为组织修复创造良好环境,引导身体从混乱走向有序。步入干细胞的传奇世界,揭秘它们如何扮演“生命工匠”,精准“解码”炎症这一复杂信号。干细胞并非被动应答,而是主动将失控的炎症风暴“驯服”为启动再生的核心指令,从而在细胞的废墟上重建健康,变破坏为新生。谈及科学探索的现状,时玉舫院士说人类对生命奥秘的探索,至今不过“冰山一角”。他以此勉励在场学子要勤学知识,探索万物真理,未来科学的广阔天地,正等待他们去开拓。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东区)
曾凡一教授
探讨“生命科学与文化艺术双螺旋”
10月10日上午,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曾凡一教授走进西南大学附属中学(东区),为1300余名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生命科学与文化艺术的双螺旋:灵感创造的源泉”的科普讲座。

著名文学家福楼拜曾说过:“越往前走艺术越是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从山麓分手,又在山顶会合。”曾凡一教授认为,艺术是对生命的描绘,科学是对生命的解析,科学和艺术是理性和感性、严谨和浪漫的碰撞,两者看似冰火不相容,其实就像DNA双螺旋结构一样相互依赖、相互成就。曾凡一教授与同学们之间的互动开放而真诚,让短短的一个半小时变成了一场愉快的探索之旅。她勉励同学们,要尽可能多地去学习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知识,这对于今后的成长都大有帮助。

重庆科学城新凤小学校
王继厂教授
打开想象的边界——如何在猪身上长出人的器官
10月10日下午,中山大学王继厂教授走进重庆科学城新凤小学校,为全校200余名师生带来一场题为“打开想象的边界——如何在猪身上长出人的器官”的科普讲座。

当器官衰竭成为必须要面临的问题,人类该如何续写生命?王继厂教授讲到,中华古老图腾“麒麟”早已给出启示——异种生物嵌合,或许正是我们通往未来的钥匙。麒麟,作为集鹿角、狮首、虎眼、麋身、牛尾于一身的祥瑞之兽,恰如现代生命科学中“异种生物嵌合体”的完美隐喻。科学家正尝试将人类干细胞嵌入动物胚胎,培育出可供移植的“人源化器官”,让猪的身上长出可供人类使用的肾脏或心脏。讲座现场,王继厂教授还以“猪八戒”等孩子们熟悉的形象为例,成功激发了小学生们对“异种生物嵌合体”的浓厚兴趣。他向大家分享了团队如何运用前沿生物技术,在动物体内培育人类器官这一尖端领域的科研进展与当前面临的挑战。王继厂教授希望同学们始终保持对生命的好奇与敬畏,立志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贡献力量。

重庆科学城树人思贤小学校
郝捷研究员
揭秘“小细胞 大世界”
10月11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干细胞资源库主任郝捷研究员走进重庆科学城树人思贤小学校,以“小细胞·大世界”为题为300余名小学高年级同学带来一场生动的科普讲座。

郝捷研究员从“什么是细胞”这一基础问题出发,引导同学们思考细胞在人体中的作用。随后,她引出“干细胞”这一核心主题,将干细胞比作孙悟空的一根猴毛,这一形象的比喻让同学们瞬间理解了干细胞的本质。结合科普视频与图像,她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不同细胞类型的特点,并展示了干细胞在不同领域的巨大潜力。干细胞的“超能力”极大地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在问答环节中,同学们纷纷踊跃举手,展现出对干细胞知识的浓厚兴趣。活动最后,郝捷研究员向同学们分享了科研路上的坚持与传承,传递了坚持、担当与热爱的价值观。

重庆市第三十七中学校
李伟研究员
探索基因治疗:给基因“做手术”
10月11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器官再生与智造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李伟研究员走进重庆市第三十七中学校,为400余名师生带来“基因治疗:给基因‘做手术’”主题科普讲座。

李伟研究员提到工程生物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正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新手段推动基因疗法的发展。他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工程生物学技术,对基因进行精准编辑和调控,从而开发出更为安全有效的基因治疗策略。这些工程生物技术在治疗多种疾病的过程中,往往能够展现出突破性的成效。活动最后,李伟研究员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成长轨迹,他勉励同学们要勤奋学习,积累知识,不断探索未知,勇于挑战自我,始终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心。

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管委会
顾宁院士
面向血管信息与健康工程的技术创新
10月11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顾宁教授走进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管委会,为现场300余位嘉宾带来了一场题为“面向血管信息与健康工程的技术创新”的科普讲座。

顾宁院士以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为例,引用“人与血管同寿”的观点,指出血管健康是整体健康的基石,呼吁全社会应关注“血管信息与健康工程”。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顾宁院士指出,传统检测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张整合多维度信息,结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建模,实现对血管疾病的全方位预警系统。作为纳米医学材料领域的开拓者,顾宁院士重点介绍了其团队研发的以铁基纳米材料为代表的新型造影剂与诊疗一体化平台,透露其团队联合各大高校,构建起连接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转化医学的桥梁,凸显了“医工结合”在解决重大健康问题中的战略意义。

重庆两江新区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
杨永广教授
畅谈“医学免疫学:免疫与健康”
10月11日下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杨永广教授走进重庆两江新区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为全校800余名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医学免疫学:免疫与健康”的科普讲座。

杨永广教授以“发烧是免疫系统被激活的信号”为切入点,生动地介绍了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与重要性,并进一步分析了免疫系统失衡可能引发的三大问题,重点讲解了两大前沿治疗策略,即针对肿瘤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CAR-T细胞疗法,以及针对艾滋病的基因编辑技术探索。整场讲座深入浅出阐述了免疫学在疾病防治中的关键作用与创新活力。活动最后,杨永广教授以“科学研究需要勇气,唯有突破固有思维,方能推动科学进步”这一理念勉励同学们,并寄语同学们在探索未来科学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此次活动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工作的重要论述和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的务实举措,也是全面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具体实践。通过邀请院士专家走进西部地区,开展科普讲座、介绍前沿科学进展,有力推动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助力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重庆日报、华龙网、重庆科技融媒体中心、漫科学、课堂内外等媒体对活动进行了深入报道,在全社会掀起一股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
活动由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干细胞生物学分会、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承办,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金凤实验室、重庆高新区科学技术协会、课堂内外杂志社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