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讲座一:代谢火花与肿瘤演进
主讲人简介
许大千,浙江大学医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获得者(海外优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首席科学家,浙江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基础研究团队核心成员,长期致力于肿瘤代谢研究,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共发表论文30余篇。
主要内容
本次讲座聚焦肿瘤代谢重编程这一“代谢火花”与肿瘤演进的核心关联。肿瘤细胞通过主动重构代谢模式获取生存优势,其标志性的瓦伯格效应即便在有氧环境下仍优先进行无氧糖酵解,为快速增殖提供能量与生物合成原料。同时展望了临床转化前景,提出靶向GLUT1、LDH-A等代谢节点的抑制剂,结合免疫疗法可精准打击肿瘤弱点,为克服治疗耐药提供新方向,引发听众对代谢靶向策略的广泛探讨。
讲座二:DNA损伤应答与肿瘤发展和耐药研究
主讲人简介
郭彩霞,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研究员。长期探索DNA损伤应答、基因组不稳定性与人类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研究,发表SCI论文70余篇,其中第一和通信作者40余篇,包括Cell、Mol Cell、Sci Adv、Nat Commun、PNAS、EMBO J等,承担国自然重点和专项等项目。
主要内容
本次讲座围绕DNA损伤应答(DDR)系统展开,解析其在肿瘤发生与治疗耐药中的核心作用。DDR是维持基因组稳定的关键机制,通过ATM/ATR等激酶激活修复通路或诱导凋亡清除损伤细胞。BRCA突变肿瘤对PARP抑制剂的敏感性也会因通路功能恢复而丧失。讲座最后展望治疗新方向,提出ATM、ATR抑制剂与放化疗联用,或结合液体活检动态监测,为克服耐药、实现精准治疗提供思路。
讲座三:电离辐射与造血干细胞稳态维持
主讲人简介
侯宇,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入选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重庆杰青,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领域)等人才项目,主要研究领域为造血干细胞稳态维持及其辐射损伤机制,白血病发生机制及白血病干细胞的靶向干预。研究成果发表于Cell Stem Cell(2024),Nature Immunology(2015),JEM(2024,2022),Leukemia(2024,2022,2015),Nature Communications(2025)等。
主要内容
本次讲座聚焦电离辐射对造血干细胞(HSC)稳态的双重影响及调控机制。低剂量辐射可轻微激活HSC的DNA损伤应答通路,促进其自我更新与分化平衡;而高剂量辐射会造成HSC基因组严重损伤,引发凋亡或衰老,破坏造血稳态。此外,骨髓微环境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可分泌细胞因子,增强 HSC 抗辐射能力。最后提及临床转化,提出靶向调控DNA修复或自噬通路,为辐射损伤后的造血功能恢复提供新策略。
讲座四:治疗与肿瘤可塑性调控
主讲人简介
秦骏,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及延续资助、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担任中国科学院肿瘤与微环境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表观遗传调控与肿瘤细胞可塑性研究组组长。
主要内容
本次讲座聚焦肿瘤可塑性在治疗抵抗中的核心作用及调控策略。肿瘤细胞可通过上皮——间质转化、谱系重编程等方式重塑表型,规避靶向药或放化疗打击。讲座深入解析调控机制:TP53突变、缺氧微环境激活SNAI1等转录因子,驱动可塑性转换;而表观遗传药物可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逆转表型重塑。讲座最后展望临床应用,提出“靶向可塑性调控通路+传统治疗”的联合方案,为克服耐药、提升疗效提供新方向。
讲座五:肺癌可视化遗传学模型的建立与早期肺癌去分化机制研究
主讲人简介
孙书国,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基础医学院教授,解剖学系主任,青年千人。长期致力于肿瘤的信号转导机制研究和临床应用探索,利用基于全鼠或器官透明化结合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小鼠遗传学模型开展肿瘤恶变和转移的机制研究以及诊疗方案探索。
主要内容
本次讲座围绕肺癌研究的关键工具与核心机制展开,通过CRISPR-Cas9技术构建荧光标记的可视化遗传学模型,可实时追踪肺癌细胞增殖、迁移过程,为早期诊断提供直观依据。针对去分化机制,讲座指出,早期肺癌细胞中SOX2、OCT4等干细胞转录因子异常激活,抑制分化相关基因表达,推动细胞向未成熟状态转化,加剧恶性程度。该研究为解析肺癌进展机制、开发靶向去分化通路的药物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具有显著临床转化价值。
讲座六:浸润区胶质瘤细胞的分子特征和靶向
主讲人简介
汪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研究中心研究员、天府锦城实验室PI,入选国家杰青、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清华大学学士,密歇根大学博士、博后。
主要内容
本次讲座聚焦胶质瘤浸润区细胞的独特属性及靶向治疗突破,提出浸润区胶质瘤细胞与核心区存在显著差异,其高表达MMP9等侵袭相关蛋白,且通过激活PI3K-AKT通路增强迁移能力,是术后复发的关键诱因。讲座进一步解析分子靶点:CD44阳性亚群可通过调控EMT过程促进浸润,而抑制其下游STAT3信号可显著降低侵袭性。基于这些特征,主讲者提出“靶向浸润相关分子+血脑屏障穿透性药物”的治疗思路,为改善胶质瘤患者预后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