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金凤实验室举办多学科交叉融合学术研讨会。实验室王贵学教授团队、宁可教授团队与崔红娟教授团队,围绕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机制与治疗以及脑胶质瘤的表观遗传调控等前沿科学问题,开展了深入的学术分享与合作探讨。与会各方就多个研究方向展开充分交流,分享了最新科研成果与技术经验,为推动学科交叉与融合、促进重大科学问题的联合攻关奠定了基础。
讲座回顾
讲座1:脑血管损伤和修复的力学生物学机制及精准诊疗研究
主讲人简介
王贵学,金凤实验室PI,重庆大学二级教授、博导,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力学生物学与血管组织损伤修复材料、纳米药物递送等基础研究和应用转化。先后兼任国家教育部生物流变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发改委血管植入物开发国地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教育部生物医学工程类专业教指委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委会主委、中国生物材料学会材料生物力学分会主委、中国解剖学会血管分会名誉主委、世界华人生物医学工程协会理事。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课题首席科学家。多次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全球顶尖前10万名科学家、World's Top 2% Scientists榜单,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Fellow(FBSE)、《Research》期刊副主编、《iMeta》编委。曾任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书记、医学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内容
王贵学教授围绕脑血管损伤及修复的力学生物学机制与精准诊疗展开交流。心脑血管疾病作为全球的主要死因,通过对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要病理基础的分子机制研究,为开发新药和精准治疗提供靶点,可有效降低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及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王贵学教授团队以动脉硬化性脑血管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致力于从发病的生物力学机制、治疗的力学生物学效应和创新诊疗手段三个方向开展交叉融合研究。通过探索血流动力学因素影响脑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新机制,以独具创新的血管内皮吞噬为切入点,力图建立动脉粥样硬化的新理论——血管内皮吞噬应力学。在研究手段上,团队通过构建脑血管病微流控芯片模型和动物模型,探索脑缺血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血管炎症响应流体切应力的变化规律和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力学生物学机制,为脑血管病的治疗提供有效的分子靶点。针对脑血管病的治疗和临床转化,团队聚焦于两大关键技术攻关:一是探索脑血管疾病纳米药物靶向治疗关键技术,构建特异性递送仿生纳米载药系统;二是攻克脑动脉狭窄的完全可降解介入治疗关键技术,研发适用于脑动脉血管的新型完全可降解支架。
讲座2:基因及干细胞治疗新药研发
主讲人简介
宁可,金凤实验室PI,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神经科学终身教授,上海同济大学讲座教授,首款中枢神经系统有效基因治疗药物的临床前研究的参与者和项目负责人,全英小儿肌萎缩症(SMA)研究学会主要成员及基因治疗主任,曾任广东先康达集团联合创始人和基因药物首席科学官,累计参与14项基金500万英镑的科研项目并担任多项首席研究员,发表多篇国际高水平论文,ResearchGate 评分达 36.91,总引用量超过 2800 次,论文累计影响因子达 448.2,在国际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
主要内容
宁可教授围绕神经退行性疾病及基因治疗展开交流。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类由神经元或髓鞘进行性丧失引发的疾病,以认知或躯体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其病理变化通常不可逆。基因治疗与干细胞治疗为递送关键基因或细胞、提高神经元存活率提供了极具前景的策略。宁可教授将结合其长期研究成果,系统阐述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关键分子机制与前沿治疗探索,包括:① PTEN 抑制与神经元保护:抑制PTEN可提高神经元存活率(《神经科学杂志》2004年;《人类分子遗传学》2010年;《大脑》2011年;《细胞死亡与疾病》2014年;《分子治疗》2015年);②瘦素信号新通路:PTEN抑制可激活一种新的瘦素信号通路(《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杂志》2006年和《生物化学杂志》2009年);③蛋白聚集与神经退行性疾病机制:Arfaptin 2调控亨廷顿蛋白聚集的概念验证(《自然细胞生物学》2002年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2002年);④昼夜节律与神经疾病机制:大鼠视交叉上核中CKI对GABAA的昼夜调节证据(《自然神经科学》2004年),以及ALS中C9ORF72重复RNA核输出的遗传基础和SRSF1依赖性抑制的全基因组鉴定(《神经元》2022年;《分子神经退行性疾病》2021年;《自然通讯》2017年);⑤基因替代与治疗探索:在SMA小鼠模型中,SMN替代可改善运动神经元存活并延长寿命(《科学转化医学》2010年)。宁可教授团队聚焦于利用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治疗和干细胞策略来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脊髓性肌萎缩症(SMA)、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和亨廷顿病(HD)。目前,其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PTEN/PI3K信号通路及神经元存活机制,致力于发现新的潜在治疗靶点并推动向临床转化,为实现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精准基因治疗提供新的可能性。
讲座3:脑胶质瘤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及治疗新策略
主讲人简介
崔红娟,金凤实验室PI, 西南大学医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首席负责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庆市英才计划优秀科学家、重庆高校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重庆市“特支计划”首批创新领军人才、重庆市首批“百人计划”、重庆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重庆市科技创新巾帼建功标兵,重庆市“巴渝学者”、重庆市“三八”红旗手、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在美国从事肿瘤生物学和干细胞生物学研究近十年,回国后以西南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医学研究院为依托,开展癌症发生发展驱动基因的靶点确认、作用机制与干预研究,特别是神经胶质瘤、神经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等神经系统肿瘤以及消化系统肿瘤致病新基因的作用机理研究,在肿瘤代谢及表观遗传调控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主持“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教育部基金、重庆市重点基金等多项课题。在Nature Cell Biology,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Neuro-Oncology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300多篇,h-index=43,多次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及“全球顶尖前10万科学家排名”榜单。
主要内容
崔红娟教授围绕脑胶质瘤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及治疗新策略展开交流。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分型复杂,恶性进展快,复发率高。尽管在手术及放化疗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恶性胶质瘤患者的预后仍未有效改观。究其原因,脑胶质瘤由于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复杂,对现有的各种治疗方案均存在明显的治疗抵抗,亟待深入研究。崔红娟教授团队聚焦脑胶质瘤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及治疗新策略,从脑胶质瘤发生发展及耐药中关键调控因子的筛选和机制解析、抑制胶质瘤恶性进展化合物及靶标化合物筛选、建立胶质瘤等多种脑肿瘤类器官模型验证等方面开展研究,阐明表观遗传修饰在脑胶质瘤恶性进展及治疗抵抗中的关键分子机制。团队致力于系统鉴定调控胶质瘤细胞干性、耐药性、侵袭性及复发倾向等恶性表型的核心表观遗传因子,并最终实现临床转化目标——筛选出具有临床指导价值的特异性表观遗传分子标志物,以及具有靶向治疗潜力的小分子化合物,为胶质瘤治疗提供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