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中性粒细胞的功能重估与2型免疫的细胞分子机制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5年9月2日

讲座回顾


讲座一:为什么要关注中性粒细胞?

1.png


主讲人简介


Lai Guan Ng,现任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资深研究员、西湖大学教授。澳大利亚悉尼加文医学研究所(Garvan Institute of Medical Research)博士,2022年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主要聚焦于利用在体成像技术、高维流式、多组学及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究免疫细胞(尤其是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招募与发育规律及其在组织稳态和疾病中的作用,在Science,Nature,Immunity,J Exp Med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被引3万余次,H-index达70+,连续五年(2020-2024)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


主要内容


中性粒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丰富的白细胞,其免疫功能具有独特的双向调控特性。近年来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能够反向跨内皮细胞重新进入血液循环,这种动态迁移行为与其功能异质性密切相关。本次讲座中,Lai Guan Ng 教授对此进行了系统阐述:代谢可塑性是中性粒细胞适应复杂生理病理环境的关键 ——其代谢灵活性受局部微环境调控,肿瘤微环境可诱导其功能重编程,这揭示了它与慢性炎症疾病、肿瘤免疫逃逸的深层联系。同时,中性粒细胞的功能可塑性在代谢紊乱中也呈现双向调控特征。即使静息状态,它们仍能感知并响应局部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功能;这种组织特异性适应机制提示,代谢综合征(MetS)的营养过剩状态,可能通过多维度重塑中性粒细胞的内在代谢网络,进而影响其免疫输出功能。上述研究为理解代谢与免疫之间的互作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讲座二:Cellular drivers and molecular checkpoints of type 2 immunity


2.png


主讲人简介


胡小玉,现任西湖大学医学院教授、副院长,曾任清华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所长。本科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专业,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得免疫学博士学位,国家杰青。曾获国际细胞因子协会青年女性科学家奖、英国皇家学会牛顿高级学者等多项国际学术荣誉。2020年,被Nature Immunology评选为全球五位代表性女性免疫学家之一;2024年入选 Cell Press创刊50周年“激励人心的50位科学家”名单。


主要内容


上皮内肥大细胞(IEMCs)是特殊的肥大细胞群,一个多世纪前已被发现,但其生理功能长期未知。本次讲座中,胡小玉教授系统介绍了团队在肠道 2 型免疫反应领域的重要突破:一是揭示 “肥大细胞 - 肠道上皮细胞相互作用” 是该免疫反应不可或缺的步骤,并阐明了 IEMCs 在分子层面的特征及功能机制;二是介绍团队关于肠道簇状细胞(tuft cell)中,转录因子 Spi-B 对 2 型免疫反应的负性调控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