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讲座1:低丰度多肽蛋白体外高灵敏检测与体内实时监测
主讲人简介
张普,重庆医科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担任重庆市高校药物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入选重庆英才计划青年拔尖省部级人才,获第十三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提名奖(职业青年组),2022年重庆青年科技创新先锋人物等,研究方向为疾病标志物体内外高灵敏分析及耐药病原菌诊疗,主持国自然面上、青基在内的科研项目1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no Lett.等发表SCI 40篇,累计IF超过270,IF>10分8篇,授权专利3项,公开7项,担任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药物分析技术分会委员、中国感光学会青年理事、九三学社重庆市第六届教育文化专委会委员,学术期刊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JPA) 和Journal of Analysis and Testing (JAT)青年编委。教研相长,参编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国家级,排名第4),参编科学出版社教材《基础药物分析》,连续指导本科生获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国家级创新成果二、三等奖。
主要内容
张普教授深入解析了生物制药与精准医疗领域的关键挑战——ng/pg级低丰度多肽/蛋白质的准确定量难题。针对这类分子在体外复杂样本中易受干扰、体内原位监测困难等瓶颈,团队创新性地构建了双维度技术体系:在体外检测层面,开发了高抗干扰信号放大平台,显著提升临床血液样本等复杂基质的检测灵敏度与准确性,为生物药物质量控制及疾病诊断提供了可靠方法学基础;在体内监测层面,通过荧光/光热双模态实时成像技术共定位实现对心衰标志物等目标蛋白的活体三维空间分布解析,突破传统技术无法动态追踪原位分子行为的局限。该研究不仅建立了"体外超灵敏定量-体内时空动态解析"的完整技术链条,其临床样本验证成果更为个性化诊疗与药物开发提供新工具,标志着生物分子监测范式的重要革新。
讲座2:近红外光响应纳米酶的设计调控及抗菌应用
主讲人简介
王燚,博士,重庆师范大学化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青年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绿色催化材料与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精准纳米合成与催化应用重庆市高校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重庆市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纳米结构精准调控及其生物传感、抗菌等应用研究,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重点项目等10余项,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 ACS Nano, Nano Lett., Anal. Chem.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论文他引6000余次,个人H-index 37。出版学术专著1部,授权专利4项,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重庆市自然科学三等奖、重庆市创新争先奖等。
主要内容
王燚教授系统阐述了近红外光响应纳米酶的前沿研究进展及其在耐药菌感染治疗中的突破性应用。针对传统酶制剂稳定性差、成本高等临床痛点,报告聚焦近红外光响应纳米酶这一新兴方向,重点解析了团队在材料设计中的核心创新:通过精准调控贵金属纳米材料的等离激元共振特性,实现近红外光驱动下的级联催化活性增强。研究表明,这种光热协同催化机制可高效产生大量活性氧,在深层组织中引发强效抗菌活性;基于此开发的纳米酶平台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模型中展现出显著治疗效果,其光控特性不仅能精准时空激活催化功能,更有效避免了传统抗生素的全身毒性。该工作不仅揭示了等离激元效应对纳米酶活性增强的物理化学机制,更为开发下一代智能型抗感染制剂提供了新范式,彰显了纳米酶技术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巨大潜力。
讲座3:病理学指导下的抗肿瘤纳米药物研发
主讲人简介
张潇,博士,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病理科研究员,青年PI,重庆巴渝学者青年学者。长期从事抗肿瘤纳米药物方向研究,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5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著17篇,总被引次数超过7000次,H因子41,授权专利2项。
主要内容
张潇研究员系统阐述了病理学指导纳米药物研发的研究思路:基于临床病理学发现,针对性/个性化的设计纳米药物,进而开展药效、毒理与机制研究。该研究思路将病理学研究成果引入纳米药物设计,能够实现个体化靶向、响应性释放与联合治疗策略的精准适配,提升治疗效果并促进临床转化。基于此,张潇研究员详细介绍了其课题组在一氧化氮增敏化疗、铜死亡对抗化疗耐药、化疗手足综合征纳米等纳米药物研发的研究进展。其报告立足于肿瘤病理特征的挖掘与解析,介绍多种新型抗肿瘤纳米药物的设计思路与药效验证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具针对性和疗效的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