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预告 | 纳米诊疗前沿技术融合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5年7月15日

会议时间

2025年7月18日 10:00-12:00

会议地点

金凤实验室5号楼5楼502会议室


讲座题目一:低丰度多肽蛋白体外高灵敏检测与体内实时监测


主讲人简介

1.png

张普,重庆医科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担任重庆市高校药物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入选重庆英才计划青年拔尖省部级人才,获第十三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提名奖(职业青年组),2022年重庆青年科技创新先锋人物等,研究方向为疾病标志物体内外高灵敏分析及耐药病原菌诊疗,主持国自然面上、青基在内的科研项目1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no Lett.等发表SCI 40篇,累计IF超过270,IF>10分8篇,授权专利3项,公开7项,担任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药物分析技术分会委员、中国感光学会青年理事、九三学社重庆市第六届教育文化专委会委员,学术期刊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JPA) 和Journal of Analysis and Testing (JAT)青年编委。教研相长,参编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国家级,排名第4),参编科学出版社教材《基础药物分析》,连续指导本科生获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国家级创新成果二、三等奖。


讲座简介

生物制药正处于社会核心需求阶段,低丰度多肽/蛋白质(如大多生物药物和生物标志物,ng或pg水平)的准确定量对于药物质量控制和疾病诊疗非常重要,但其结构特殊性使其难以在体外和体内准确监测。张普聚焦这个问题构建了一系列体外灵敏检测和体内实时监测的新方法,解决了体外复杂样本检测中的灵敏度和抗干扰问题,在临床血液样本中能准确定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此外,创新性地以荧光/光热双模式共定位对心衰疾病标志物进行体内实时生物成像监测,在空间上解析活体动物中的低丰度多肽蛋白分布。


讲座题目二:近红外光响应纳米酶的设计调控及抗菌应用


主讲人简介

2.png

王燚,博士,重庆师范大学化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青年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绿色催化材料与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精准纳米合成与催化应用重庆市高校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重庆市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纳米结构精准调控及其生物传感、抗菌等应用研究,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重点项目等10余项,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 ACS Nano, Nano Lett., Anal. Chem.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论文他引6000余次,个人H-index 37。出版学术专著1部,授权专利4项,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重庆市自然科学三等奖、重庆市创新争先奖等。


讲座简介

随着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生物医学领域越来越关注如何利用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来解决临床诊疗中的难题。纳米酶是一类具有纳米材料特性与催化功能的模拟酶,具有催化效率高、稳定、经济和规模化制备的特点,已在生物医学、食品、环境等领域展现出应用潜力,入选2022年度化学领域十大新兴技术之一。本报告基于课题组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将系统介绍近红外光响应纳米酶的设计合成与性能调控,特别是近红外等离激元特性对其纳米酶活性的增强作用及机制研究,以及在耐药菌感染治疗方面的应用。


讲座题目三:病理学指导下的抗肿瘤纳米药物研发


主讲人简介

3.png

张潇,博士,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病理科研究员,青年PI,重庆巴渝学者青年学者。长期从事抗肿瘤纳米药物方向研究,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5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著17篇,总被引次数超过7000次,H因子41,授权专利2项。

讲座简介

当前肿瘤治疗仍面临毒副作用大、疗效有限和缺乏精准性等挑战。纳米药物因其良好的靶向性与药代动力学特性,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然而,传统纳米药物多采用“标准化设计”,难以适应肿瘤的高度异质性,导致治疗效果有限。肿瘤病理特征,如代谢异常、微环境改变、信号通路激活等,深刻影响药物效果,是精准治疗的重要依据。将病理学研究成果引入纳米药物设计,能够实现个体化靶向、响应性释放与联合治疗策略的精准适配,提升治疗效果并促进临床转化。本报告基于课题组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立足于肿瘤病理特征的挖掘与解析,介绍多种新型抗肿瘤纳米药物的设计思路与药效验证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具针对性和疗效的新方案。


欢迎大家积极参加